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傳統市場行銷

可以想見,傳統市場會越來越沒落
然而傳統市場並非沒有優點,至少生鮮食品實在不是任何連鎖市場能比得上的。
連鎖市場為了鋪滿各個點的貨,必然需要洽談相當大的供應量,
也就是說,小量商品,不可能出現在連鎖市場,
那些產量就是不可能大,或是偶爾一見、季節性的生鮮蔬果、魚蝦 ,就只會出現在傳統市場。
倘若傳統市場真的沒落,對於家中主廚而言,該是件相當煩惱的事吧?

既然有其優勢,何不認真行銷?
首先,營業時間該改變,由早市改成晚市,或甚至週末市,
以配合如今50歲以下族群的生活作息,50歲以下的婦女大多也有正職,並非家庭主婦,不可能大清早去市場。
事實上,我曾居住過的幾個台北衛星城鎮的黃昏市,早已遠比早市來的熱鬧且規模大的多。
然而黃昏市,其實還是偏早了,無論五點或六點下班而言,許多人下班時間更晚...
應當調整營業時間到更晚,甚至可跨到近子夜,順帶做宵夜外帶熟食生意。

此外,有個奇怪的現象,早市與黃昏市,往往地點相距不遠,畢竟供應的對象是同個地區、不同年齡層的民眾,
既然時間錯開,何不在同一地點?分開來徒增成本。
而且,市場的攤位往往一位難求,若能二個市場同時經營,攤位數量則大增。
而且更重要的是,周邊交通控管。
市場營業時間周邊往往嚴重塞車,為避免此問題必須提供方便、數量充足的停車空間,這是相當大的成本,
若能早晚市共用同地點則可壓低不少成本,無論由政府提供,或是市場提供皆然。

當然,台灣的市場的形成往往有其歷史發展脈絡,大多並非由公私任一方強力主導而成,
早、晚市相近卻非同一處便因此而來。
雖然如此,空著攤位半天不營業,何不出租?
藉由公或私企劃協調仍可能做到讓市場早晚皆營業,只是同個攤子不同攤商而已。

這又提到了市場設施這項,大多數市場所在地不過是幾條街道巷弄,並無專用建築與設施,
這點也正是傳統市場相較於連鎖市場的主要弱勢,這必須有某個組織出面協調改善。

再來,商品銷售形式,事實上許多攤商已經這麼做了,一盤一百、一堆五十、一把二十,
而不是傳統的,先問這個那個問了半天價錢,再自己挑揀而後秤重,
習慣超市的明確標價、整理妥當的年輕人,實在沒空那樣慢慢來。
只是目前這麼做的形式,除了葉菜類外,多是為了標榜便宜,因此量大,
一次買三條苦瓜,一個小家庭,要吃到何時?

另一個重點在,如何吸引幾乎不會做菜、甚至連菜名都不認識的年輕人到傳統市場?
其實,現在的祖母級的,大多也不是初為人婦就很會做菜,也都是慢慢學來的,
市場的攤商可以在賣菜時同時教育顧客,這也是超市做不到的。
苦瓜盛產時,便喊“買苦瓜回家炒鹹蛋好吃喔!”,“滷苦瓜也不錯喔~”,“煮苦瓜小魚乾湯降火最好了~”,“苦瓜燉排骨湯最好喝~”
顧客會做菜,市場的生意才能長久維持。

甚至市場可以請廚師現場示範如何做些家常小菜,那些電視節目不會教的簡單菜色,其實正是廚藝知識的基礎。


沒有留言:

追蹤者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