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曾在書上讀到美國公司與日本公司的差異,
美國公司追求每季每年帳面盈餘,無法接受帳面赤字,因此常進行短期的人事劇烈變動,往往也犧牲長期而言較佳的策略;
日本公司正相反,追求長期的營運,縱使短期出現赤字,也咬牙撐下去。
美國公司這麼做,當然與股票上市有關,必須每季對股東交代;
但,或許根本的原因在高層主管幾乎都是外聘的專業經理人,
任期不長,必須展現他的經營績效,自然犧牲公司的長遠利益。
日本公司高層主管則皆是由公司基層一步步爬上去的,
公司便是他的事業,看的自然是長遠的未來,
他們經營的是個事業、公司,甚至人生。
美國公司的專業經理人高層主管,經營的是他個人以及他的職位,而非公司,也非這公司總體員工的事業。
在這經濟突然低到誇張的時刻,身為經營者該採取的是哪一種方式?
之前讀20世紀初美國的投機大王的事,他說,
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利潤,
投機者不僅不該懼怕風險,反倒該期待風險的來臨。
投機該如此,投資呢?
目前電子業的投資不也近乎投機了?十分之一的成功率,其他全賠掉,這不是投機嗎?
既然如此,局面一團混亂,豈不是大好時機?
否則以如今全球競爭的門檻如此之高,何時你才能墊高自己的競爭地位?
美國公司常為了帳面盈餘砍掉一票人,付出一大筆資遣費,以及流失培養許久的人才;
待帳面好轉,又大肆擴張,聘雇一票人,額外增加許多人事部門作業與人員訓練費;
這一來一往之間,是賺還是賠?
倘若你經營的是個長久的事業,在公司資金尚堪支持的情況下,有必要進行如此的往復勞頓?
當然這癥結點便是這波金融問題會延續多久?誰都只能瞎猜,
如果猜錯呢?
那就該問問自己,會剩下什麼?
如果剩下的結果還不會太慘,你要不要賭一把?
賭這波不會太長,賭景氣翻轉時有全面開戰吃下市場的能力...
如果你猜這波會很長,何不直接收了,回家養老去,還撐啥?
再回問一個問題,
訓練一個人才到可以獨當一面,需要多久?
會不會比這波不景氣還來得久?
若是如此,你現在訓練都還嫌來不及,何必想啥人事裁減?
先去擬定你的訓練計畫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